第326章 不肖的祖宗_靖明
笔书小说网 > 靖明 > 第326章 不肖的祖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6章 不肖的祖宗

  第326章不肖的祖宗

  二月十六清晨,五个人排成两列,正从三大殿西边的宫墙之间往北缓行。

  这五人当中,居然还有两个人身穿绿袍。

  要知道,五六七品应该都是身穿青袍的,而绿袍,那只有八九品才会穿。

  这两个绿袍,一个站在唐顺之后面,这意味着他是考靖国武略科的。

  没错,这正是经过进卷、策试之后,实际上已经在这次制科中脱颖而出的五人。现在,他们无非再去争一争两科魁首罢了。

  这两人身上的绿袍脱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难到这种程度的制科居然出现了两个七品以下的胜者,实在已堪称奇谈。

  到了养心殿院门前,前面领路的又绕往东面。

  御试的地点,在乾清宫。

  入殿,陛见。

  朱厚熜坐在御座上,看了底下这五人,嘴角露出微笑。

  “今日选魁首,两个伯爵之位,离之只有一步之遥了。”他勉励了一句,“先答朕的策题,中午在此赐宴,下午奏对。靖国武略科,东暖阁。定国安民科,西暖阁。都去吧。”

  “臣领旨,谢陛下隆恩!”

  三人往西,两人往东。

  乾清宫已经很久没有再进入朝廷的视野,如今唐顺之瞥了两眼之后,只觉得这里已经完全不像自己的想象了。

  这东暖阁,实在像是一个课堂,桌椅很多,那一面墙上又挂着个黝黑的板子。

  如今,板子上赫然已经写上了文字,甚至画了一幅图。

  陆炳在这边主持,他只是指着那个黑板:“策题就在板上,这张舆图,你们案上有更详尽的。时间是三个小时。”

  唐顺之眼角的余光看到了这暖阁中的座钟,但他的视线停留在那板子上。

  果然是与边镇有关的内容,题目很简洁,不像策试题里有那么多的资料内容。

  《从历史、政治、人口、经济、物产、地理等诸角度,试论大明对北军政战略》。

  很大的题目,只用来考最顶尖的天才。

  短短三个小时里,他们能给出什么样的答卷,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现在,唐顺之已经想明白了:陛下和朝廷必定已经对北元有了全盘战略。这个题目,实则已经有了参考答案。

  作为杨一清、王守仁的弟子,作为陆炳的朋友,唐顺之纵然不知全盘,也猜得到一些线索。

  这不是送他爵位吗?

  身旁那个因为惠安伯谋逆一案曾一度入狱的郑晓,能赢过自己?

  这个时候,郑晓却只紧紧盯着自己案桌上的那张舆图。

  他的人生,前面二十五年是顺利的。嘉靖二年中了进士,授职兵部职方司主事,第二年初就因为惠安伯一案牵涉到浦江郑氏,他也获罪入狱。

  在狱中两年,他凭自己在职方司认知时记忆里看的案牍内容,自己画了一套《九边图志》献了上去,这才提前出来了,又重回兵部做了个八品小官。

  王守仁的两个举荐名额,一个自然是给了唐顺之,另一个就是给了他。

  现在,郑晓清楚唐顺之有多强,他也不奢望能胜过他。

  但求此次制科的机会抓住后,能够重新再站起来。

  西暖阁内,三个人面对的则是厚厚一册材料,只怕看起来都要花上半个时辰。

  天下各仓的分布和近二十年来的数据,国策会议上已经定下来的大明海、河、陆三路交通规划,以皇明记转运行、河运局、海运局为例子的交通企业发展计划,朝廷诸库的辖属和职责、近二十年收支数据,再有就是从户部到地方的税赋征收体系现有典章制度。

  题目:《试论大明国库与地方财库制度改革》。

  依旧很大,难得离谱。

  这是皇帝和参策们也需要花上很多年才考虑周全的大题目,但如今这三人已经看到了很明确的方向:朝廷要建立统一的国库,朝廷和地方财计要形成新的规矩。

  那内承运库呢?

  乾清宫正殿里,朱厚熜看着几个人的履历。

  唐顺之不用说。

  郑晓,嘉靖二年进士,出身海盐郑氏,与张伟谋逆案牵涉到的浦江郑氏是祖上同宗、但早已不同枝。只是当年为了营造形势,再加上他确实有失职之罪,在刑部大牢里呆了两年多。

  王守仁回京任兵部尚书后,他献上《九边图志》,得以提前出狱,还重新任职兵部。

  在牢里,他脑海中仍有一幅清晰的九边图,那只是他以前积累以及在兵部做了几个月职方司主事记下的东西。

  是个人才,就不知道如今心里有几分怨气。

  考中定国安民科的,是三个人:李默、翁万达、徐九思。

  李默,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职户部广东清吏司主事。这样的人物今日才正式冒出来,原因很简单:从杨潭到吴廷举再到如今的户部尚书,没一个肯帮他升官的,哪怕去年京察之后他考绩上上也不肯。

  太好用了,盼他继续对接好广东,在新法推行一事上提供更多的经验总结。

  但已经做了六年六品主事,不该再压着人家的仕途了。

  翁万达,嘉靖五年进士,授职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如今在杨慎手底下做七品司务。

  看履历,寒门出身,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五岁丧母,自小清贫。刚刚中了进士,按理说不会有多少人脉,却同时得到远在山东的张孚敬、身处四川的桂萼、如今调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的黄佐举荐,因为他是在广东边做幕僚挣钱边读书进学。

  新法在广东试行过程中的亲历者,既明实务,又有才学。

  最后一人徐九思,年已三十,仅仅举人出身,江西贵溪人。举荐他的,居然是费宏、王琼、严嵩三人。两个江西老乡,一个吏部尚书,也不知他的名声如何传到三人耳中的,并且是去年才刚刚在江西衙署改革中做了一个县里小小的县丞。

  朱厚熜看着他们举荐的原因:为人极正直,素以勤、俭、忍自勉,贤名远播。德才兼备,只是科举坎坷,嘉靖四年才中了举人,还是副榜。任官以来安民如子,官声极好。

  这就让朱厚熜奇怪了:既然不擅长考试,这回怎么却在更难的制科里脱颖而出了?

  他转头低声告诉张佐:“把他们的进卷和策试策文都拿来。”

  这制科,朱厚熜许了两个伯爵之位。

  今天,他没安排别的事情。

  上午的时间,就用来了解他们吧。

  其余四人,朱厚熜已经很清楚他们的才学、经历。只有这个徐九思,凭什么就得到费宏、王琼、严嵩三人的同时举荐,朱厚熜不是很理解。

  偏偏他又以举人出身过了策试这一关。

  很快,五个人的进卷和策试时的策文都送了过来。

  朱厚熜率先就拿起徐九思的进卷与策文,一篇篇看了起来。

  字里行间,篇篇进卷与策文有点当初黄佐的味道:吏治、吏治、还是甜蜜的吏治。

  朱厚熜看到一篇进卷时不禁失笑:你自己开荒种菜养鸡养鸭减少官府摊牌也就罢了,新法之后还让地方官吏都自己这么干,何必呢?

  他渐渐明白这个徐九思为什么科举总考不好了:太实在,许多事情也都说得太细碎。以前的科举,哪怕涉及到时务策的,也是大面的内容比较多。

  只不过这字里行间,一个自己是工作狂、自己十分俭朴、自己十分能吃苦,却还会义正言辞要求同僚的形象渐渐清晰。

  “……去内档司和吏部看看,有没有这个徐九思的考功评价。”

  过了许久,朱厚熜的案头又摆上来一份摘抄的奏报。

  朱厚熜看了看之后只能咧嘴笑:果然人嫌狗弃,他才当了不到半年的县丞,就逼走了一个知县、在他任职的县弹劾问罪了三个老吏。

  但就算是这样人嫌狗弃,居然没查到有上官或者同僚弹劾他的记录。

  就是一点把柄和由头都没留给别人呗?

  “……莫非你本来也是姓海的……”

  张佐只听到皇帝嘟哝了一句,他不明所以。

  朱厚熜不知道的是,这徐九思还当真有点海瑞的意思,只不过没有海瑞的名声大。

  但现在,仅看才华、能力,徐九思应该不能够通过策试的才对。

  琢磨了一下他就明白了过来,费宏、王琼、严嵩三人举荐此人,只怕是想要立标杆。

  大明的官员队伍正在快速膨胀,朝廷需要大量举人来做官,同时又需要把吏治搞好,甚至于当前就要下比较大的力气来整治那些油滑老吏。

  一个举人竟通过了制科一飞冲天,对举人不要空耗年华是激励。

  一个自己清廉正直得不像话、对贪滑胥吏丝毫不留情面的家伙升了官,这也是朝廷导向。

  而对费宏、王琼、严嵩三人来说,费宏这个文官首领在作势表态新法是给天下士绅更多的进身之阶,王琼是要更加具体地表明他作为吏部尚书推崇的吏治标准,至于严嵩嘛……想要积累更多底层官员力量的,这属于用举荐徐九思来一石数鸟。

  同乡、能臣、出身低……既向皇帝表明他举荐官员更重德才的原则,又向别人表明他对举荐人才的不拘一格——徐九思都行,还有谁不行?

  徐九思是个极端,朱厚熜确认了。

  没什么问题,至少是个正直清廉又勤勉俭朴的好官。

  哪怕是作为标杆被竖起来的,在朝廷这盘大棋里也确实有意义。

  怪不得靖国武略科只通过了两人,定国安民科却有三人。

  其实都是一正一陪在PK。

  到了中午赐宴时,徐九思就又加戏了,离席叩拜:“陛下,食可果腹足矣!陛下有令天下百姓饱食之志,臣感佩涕零。如今天下官吏剧增,边患不绝。朝廷支用艰难,连御试策题都是财计。臣以为,君臣当以己身为表率,勤俭节约。这御宴过于豪奢,臣念及百姓疾苦,难以下咽。”

  其他四个人呆呆地看着徐九思,然后一起看向皇帝。

  朱厚熜表情复杂。

  伱大概真的该姓海。

  “……卿言之有理,然今日乃是制科之礼,自有仪制。”朱厚熜也不想装模作样,“朕知你向来以勤、俭、忍自勉,既是赐宴,菜肴都已做好,换了岂非浪费?多吃一点,就当做朕代百姓犒赏你爱民如子。”

  徐九思沉默了一会,而后又说:“臣斗胆,请一碟馒头腌菜足矣。一旦习惯美味佳肴,臣恐难制口腹之欲。”

  “……既如此,便从卿所请。”

  有道德标兵在场,其他四个人吃得也不自在。

  朱厚熜觉得费宏他们这个榜样立得太离谱了些,能有几个人做到像他这样?

  他朱厚熜做不到,也不太认同平常要做得这么极端。

  而后下午奏对前,朱厚熜先是都看了看众人的策文。

  其实都是重臣都参与商议过许多的课题,朱厚熜只是从中看看他们的格局和思维。

  这五人当中,唐顺之和李默的优势都太明显。翁万达虽然本事不小,但毕竟去年才中进士,朝廷实务方面的经验还是要差一些。

  至于徐九思,离其余四人更是在能力上有一点断档式的差距。

  结果不会今天就宣布,朱厚熜在“面试”完他们之后就把费宏、王琼都喊了过来。

  “那徐九思,卿等让其过了策试,后面准备怎么安排?”

  费宏问道:“可是他哪里触犯了天威?”

  朱厚熜笑了起来:“那倒不至于,只能过果然刚直。朕只是有些好奇,你们举荐此人,只怕已经有些安排了吧?”

  王琼点了点头:“刚直不阿,不近人情,用好了便是一把宝剑。臣等已有商议,杨阁台在应天,还缺一个勇往无前之人。这徐九思,臣有意在制科后荐为应天巡按御史。”

  “……那应天府还不鸡飞狗跳?”朱厚熜有点难以想象这徐九思去了那奢靡之地后疯狂上疏把南京上下官员弹劾个遍的情况,“南直隶只能文火慢炖。这徐九思……安排到工部吧。”

  “工部?”王琼愣了一下。

  “水至清则无鱼,吏治是总要一点油水润滑的。他作为榜样可以,但不能当真让他去科道,甚至不能当真主政一方,太认死理了。”朱厚熜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工部很快就会有许多大工程,这营造质量、采办支出、用工给银,让他去负责督造,那是能把规矩守好的。”

  王琼不免看了看费宏。

  但是目前有本事接到工部采买的,很多都是权贵之家。到时候认起死理来,真不会让这些事少了“润滑”,误了工期吗?

  朱厚熜只说道:“将来治理黄淮、修筑驰道,总要有人爱惜工人、匠役。秦修长城、隋开运河,工役之苦后来惹出了什么?这些利在千秋的工程,没安排好就是这一代人的苦难。朝廷为这些事备下的银子,总不能让百姓届时吃了苦却拿不到应有的回报。”

  “……陛下所虑甚是。”

  “南京那破局之人,让桂萼去好了。”朱厚熜说道,“他是既有原则,又乐于刑名,还有分寸的,更不缺脾气。四川按察使升任应天府尹,正好。”

  制科的小插曲结束,次日便是宣布结果。

  靖国武略科魁首唐顺之,定国安民科魁首李默。

  礼部早已准备好皇帝应允的两个伯爵之位:靖边伯、长平伯。

  为这次封伯,礼部还准备了典礼,让天下人知道皇帝求贤若渴的热切。

  其他的礼仪部分很常规,但多了一个身穿超品伯爵赐服跨马游街的荣耀。

  都很年轻,年纪轻轻却获封伯爵,京城围观的士绅、百姓无不艳羡地看着两人。

  李默一如既往板着脸,唐顺之虽然微笑着,但感觉压力不小。

  因为关于他们两人封伯之后的任职,在结果宣布当日就已经在陛见时听皇帝说了。

  正式官职都从正六品一跃而成正四品,李默去了税课总司,而唐顺之的新职务将是:巡抚宣府、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兼督粮饷及怀来军械园。

  很快很快,这个任命将会被宣布,他将成为众矢之的。

  是土木之变后,因为边防形势恶化,原先大同、宣府共设宣大巡抚变成了各设一个,以提高效率。

  凡城堡不修,粮饱不给,罪在抚臣;遇虏入寇,地方失事,罪在总兵。

  如今,宣大巡抚重现,而且是一个年纪才二十岁的年轻人。他后面的职权又多了去了,既参赞军务,又将管着两镇的督饷郎中,更要督造怀来军械园。

  丙戌科文武状元齐聚宣大,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唐顺之更已经被告知了一些事情。

  坏了,他唐顺之也成诱饵之一。

  此去督造怀来军械园,事情就很严肃了:这军械园不是假的,皇帝新封的二十岁伯爵在负责。

  可是他负责的事情未免太多了,还要巡抚宣大?

  在大同,张文锦已经听王宪说了这个消息,因此他惊愕地问道:“这是干什么?”

  “等他来,你先回京述职便是。”王宪没说很多,“你在大同巡抚数年,若不是我压着,你与朱振早起干戈。如今你另有任用,大同诸将也能安心些。前些日子你非要等着武定侯来才发饷银和犒赏银子,便险些又引哗变!”

  “他们急着要银子是要干什么,督台难道不知道?如今银子都发了,武定侯再来,用什么压服这些悍将?难道又向朝廷报灾请饷?”张文锦气愤不已:“区区一场朔州小胜,边镇便可称安枕无忧了吗?那唐顺之从未到过边镇,如何能让这边镇悍将忌惮?差使那么多,他顾得过来吗?”

  “文锦!”王宪沉声说道,“陛下旨意,你不遵么?”

  “我说了多少遍,今年鞑子必定不会善罢甘休的!陛下和朝堂诸公难道以为一场小胜就能让鞑子安分下来了吗?”张文锦仰天长叹,“罢了罢了,待我回京再面陈死谏吧!”

  王宪皱着眉。

  就冲张文锦这个脾气,在大同继续呆着也将坏了方略。

  二月底,张文锦在出城迎接郭勋等人入城时看到他油滑的模样就心里悲叹:这是请罪来戍边的吗?这是来混功劳的,还大言不惭说什么筑好宣宁五堡,进逼丰州滩、再效昔年搜套之策。

  这个时候,年轻的靖边伯刚刚点选了三百标兵,也来到了居庸关前。大同、宣府两镇巡抚本有标兵,他升格了一点,随后麾下也将有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他的后方京城里,工部和建设局为怀来军械园及那什么官厅水库所用工匠的募役还在进行。

  而这个时候,喜讯又再次传回了常州府武进县,唐府又一回张灯结彩。

  “连中三元,制科魁首,二十封伯,千古第一人啊!”

  唐顺之的父母人是麻的,这儿子简直是光宗耀祖机器,可现在激动之余又担心不已。

  不是好好的文状元吗?怎么考了靖国武略科,现在要跑到边镇去了?

  再到三月中旬时,石天爵也从各处帐中的私市里把消息带了回来。

  “可汗,大喜!”石天爵喜笑颜开,“那朱明皇帝大肆任用宠臣、幸臣,一个只会考试的书呆子,竟然二十岁就封了伯爵,更要来宣大做两镇巡抚!小胜一场,就以为宣大无忧了,还要在怀来修筑军械园铸造兵器谋划北征啊!简直视我草原雄兵如无物!”

  俺答却紧蹙眉头:“照之前知道的一些事来看,那汉人皇帝,也是个有手段的,这大概是个圈套。”

  石天爵却笃定异常:“又是在大同新修寨堡,又要在怀来大兴土木。不用说,都是征调兵卒和民夫去做苦役。而宣大粮饷都捏在这乳臭未干的靖边伯手上,两镇边将一定会闹起来。这么多年了,大同、宣府的粮饷都各有管事之人。突然改变,岂能不乱?可汗,宣大一定会生乱的!”

  俺答摇了摇头:“博迪还在等着其他诸部的消息,不论如何,要先看清楚是不是圈套。”

  他盯着石天爵,严肃地吩咐:“你再去探!如果当真如此,那还不用着急了。若怀来那边当真要修筑什么军械园铸造兵器,那定然会运许多好铁来吧?等他们造好了,能工巧匠都来了,这件事不是假的,那博迪一定会心动的。”

  此刻,唐顺之才刚刚慢悠悠地到了大同,见到了王宪、郭勋和张文锦。

  “靖边伯好自为之!”

  张文锦相当不客气,把关防印信等诸多交接物事和资料都准备好了,见面之后极为不礼貌,板着脸就出去了,还说道:“出发,回京!”

  “……王督台,这是何意。”唐顺之一脸疑惑。

  王宪淡淡回答:“赶着回京死谏,怕你坏了边镇大局。”

  “……”唐顺之闻言只能苦笑,“大同这边都认为我来了之后会坏事吗?”

  郭勋双眼期待地看着他,王宪却只是平静地坐在那里。

  唐顺之看了看两人,又看着已经没有其他人了的这巡抚大同部院巡抚办差官厅,最后看了看大门。

  他缓缓走了过去关上了门,又稳稳地走回到了两人面前。

  “烈烈寒风起。”他开了口。

  郭勋顿时咧嘴笑起来:“惨惨飞云浮!老弟,你果然身肩重任!”

  陛下他真的,郭勋哭死。

  既送了个武状元来,又送了个文状元来。

  郭勋自然知道这两人都还没做过多长时间的官,但是俞大猷的能耐他已经知道了。而俞大猷说起唐顺之时,表情感人。

  陛下的眼光,郭勋现在是超级服气的。

  王宪却仍旧很平静地看着唐顺之:“靖边伯之才,本督失礼,要先考较一番。”

  他有说这个话的资本,他毕竟是以兵部尚书来任这宣大总督的。随后,唐顺之这个宣大巡抚,还要受王宪的节制。

  唐顺之很谦虚地行礼:“应有此节,请督台指教!”

  王宪的表情终于松驰了一些,微微点了点头:至少不骄狂。

  唐顺之一直在被考,而他也从来不怕被考。

  入夜之后,郭勋和王宪才离开这里。

  “督台?”郭勋乐呵呵地看着王宪迷迷糊糊地走到了自己的马前。

  王宪回过神来,看了一眼“没心没肺”的郭勋。

  笑裂了啊你?

  随后只能摇着头,走向自己亲兵牵着的马,留下一句话:“郭侯,你可是大同总兵,重任在肩。庙算再好,也离不开郭侯。”

  郭勋表情僵了僵:骂人不带脏字是吧?告诫我别拖后腿?

  但是沉浸在皇帝喂饼的喜悦中这么久之后,郭勋还是在春夜里的风中回望了一下巡抚衙门。

  他的目光中满是复杂的佩服,同时感慨自己有个好祖宗。

  现在,轮到他要争取被子孙感慨是个好祖宗了,不是个不肖的祖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shu9.com。笔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bish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