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这朝会不开也罢_靖明
笔书小说网 > 靖明 > 第46章 这朝会不开也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章 这朝会不开也罢

  看着他意味深长的眼神,王琼若有所思。

  若说目前的内阁之中谁与杨廷和不算同心,那也只有曾在杨廷和丁忧期间担任过首辅的梁储了。

  而曾陪伴正德皇帝南下征讨宁王的梁储,身上同样少不了与内臣、幸臣们有关的污点。

  王琼还知道,在梁储老家广州府那边,梁家的名声、所犯的事一样不少。

  内阁眼见着就要扩大了,但总不至于一下子达到六七人之巨吧?

  莫非梁储已经收到了什么消息,杨廷和他们要先把梁储排挤出去?

  与文官这边的波涛暗涌不同,勋臣武将那边就平和多了。

  反正朝堂权力大抵也与他们无关,如今勉强成为一班,只不过因为祖制如此。

  第三通鼓响,文武百官终于开始按照位次顺序迅速排好了队。

  天未大亮,前方的左掖门和右掖门徐徐被打开。

  穿过幽深的门洞,难以窥见全貌的奉天门影影绰绰地出现在前方,还没有一片琉璃瓦能反射到朝阳的光亮。

  一切都像此刻基调未明的新朝,圣意会如何裁决一些事?圣眷会落在哪些人身上?

  而此时,朱厚熜已经从华盖殿里站了起来。

  他没有坐步辇,身后的张佐、黄锦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盒子,身后还有数个文书房的太监端着盘子,其中放着许多奏疏。

  从奉天殿出来下了台阶,朱厚熜往右前方的西角门走去。

  礼制规矩如此,朱厚熜看着那边不算宽阔的地方有些无奈。

  实际上,他算是会在“屋檐”下上朝。

  御门听政,听起来很高端,但就是坐在“门房”里议论国家大事。

  只不过这门房的屋檐很宽,足有四开间的进深。

  东西角门要小很多,也不在云台之上,气势上要弱不少。

  到了那里,很多人都得站在“屋檐”外的露天里。

  等朱厚熜到了地方坐上预先设置在那里的御座,鸿胪寺官开始宣唱,朱厚熜的第一次上朝终于开始了。

  从他的视野看过去,首先是门里门外分列两侧的仪仗、守卫,然后就是在两边排成数列的文武百官。

  此刻,他们都在朝服上穿着系出了角的黑色腰带,以示丧期。

  朱厚熜同样不是身着衮服,他静静地看着杨廷和与徐光祚等人带头走进来。

  能走到门廊内的一共只有三四十人,其余人都在门外。

  等他们完成叩拜之后,朱厚熜静静说道:“平身吧。刚才听报,朝参官除了驸马都尉崔元等数人因事因病,全都在这里。登基之时你们也都陛见过,已经不陌生了。杨阁老,您眼睛不舒服?”

  杨廷和语气有点激动甚至更咽地说道:“陛下盛哀之中临朝视事,臣心怀激动,一时失态。”

  朱厚熜微笑着点了点头。

  真是说来就来,也不知是真感动,还是想起经常不上朝的朱厚照,又或者已经预感到今天的朝会估计很难、已经开始想哭了。

  他的目光从众人中一个个地扫过去,在远处袁宗皋的身上停留了片刻,又转移到了严嵩、夏言身上。

  一个是翰林院编修,一个是兵科给事中。

  在严嵩身边的,都是翰林院的清贵们,其中就有崔元那个儿女亲家刘龙。

  而夏言附近,还有两个非常活跃的人:吏部都给事张九叙和兵科左给事中齐之鸾。

  齐之鸾上了两道非常有杀伤力的奏疏。第一是请朱厚熜把费宏召回来,第二则是:请朱厚熜广开言路,让内外文武大臣及非军功而得封拜者写自陈,让科道查劾奸佞小人。

  费宏朱厚熜已经下令去请了,而另外那道奏疏则还留着。

  而张九叙则更狠:他指名道姓地弹劾了梁储,六部尚书中的四个,还有都察院诸多大佬。

  朱厚熜把目光收了回来说道:“过去月余及这几天的奏疏,朕都看过了,看了足足四天。”

  杨廷和又带头跪了下来称颂:“陛下勤勉至此,实乃大明之福。”

  朱厚熜笑了笑:“看来看去,再加上查了四天的账,朕的感受是:朝中没一个好人,我大明要亡啊。”

  刚才还在交口称颂的文武众臣这下都跪着起不来了。

  不知为何,杨廷和却没来由的一阵轻松:果然。

  他就知道一定会有幺蛾子,这不是准时来了吗?

  说朝中没一个好人这种话,杨廷和倒并不觉得多可怕:危言耸听的事,他见得多了。

  新君在百官之前第一次公开议论国事就是这句话,而且点到了查账,有些人内心却不免惴惴不安。

  他们毕竟不像杨廷和几人与皇帝已经打过几回交道了,对于皇帝的印象还浅。

  朱厚熜示意了一下张佐:“朕做了个统计。这段时间你们的奏疏里,朕让人把你们说得多的词都摘录了下来,张佐,念给大家听听。”

  “奴婢遵旨。”张佐打开了手上的一张纸,走上前朗声说道:“奉陛下旨意,摘录群臣奏疏辞句,计数如下:”

  “……小人,计九十三次。”

  “党附,计八十八次。”

  “助逆,计七十九次。”

  “蒙蔽,计七十四次。”

  “江彬,计六十八次。”

  “权奸,计六十一次……”

  张佐就这样脆生生地念出群臣奏疏中的高频词汇,听的人没见识过这样的表现手法,一时都有点懵了。

  这些只是高频词汇,但他们对朝堂都是有了解的。从某些词出现的频率,那自然指向三大重要的话题:朝臣争斗、宸濠之乱、宦官乱政。

  没听王琼和梁储也出现在了高频词汇里?

  等张佐念完,朱厚熜指了指一旁那么多奏疏:“四位阁臣,六部尚书及堂官,内臣显宦……被各人指名道姓弹劾的几乎全囊括在内。在你们口中,个个论罪当诛。朕四天来看的奏疏,七成都是清除奸佞、党同伐异、人事纷争,二成是具体国事,这国事当中也只有寥寥数人拿出了个人方略。朝堂之上,一贯如此吗?”

  没人回话。

  朝堂之上,确实一贯如此,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是在彼此争斗。

  这里是帝国中枢,不同的人在同一个位置上,自然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

  难道说任人用事不是最大的国事?

  至于说其他国事,那不是一直有成例,也只是先凭个人能耐去出言建策,定下了方向和督办之人,让下面的人去办不就行了吗?

  何况此时是拨乱反正的时机,新君继位,本就会经历这样的风雨。

  现在,人人都在揣摩着皇帝说这话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都起来吧。”朱厚熜看着谢恩起身的他们,“朕小时候在安陆听到乡民议论,说当官的啊,拉出来排成一排,全砍了或许有冤枉,隔一个砍掉一个就几乎都是罪有应得。杨阁老,对此言论,你怎么看?”

  杨廷和被点了名,不得不站出来对皇帝突然说这些话进行驳斥:“此等愚民无知言论,陛下何须记在心上?”

  “愚民?无知?”朱厚熜冷笑了一声,“那么朝臣们多年苦学,总不算愚民、无知了吧?在尔等奏疏中,我大明百官确实绝大部分都有罪啊,这不正说明了百姓见解之正确?”

  “陛下,百官有罪无罪,有司自当依律核查。”杨廷和当然是知道朱厚熜话里陷阱的,他也有答复,“兼听则明,还望陛下以国事为要,审慎处置。”

  朱厚熜点了点头:“如何审慎处置?”

  “当如陛下登极诏书所言,先清除奸佞、裁撤冒滥;再远离小人,临朝圣裁。劝学开科,任用贤臣;广开言路,澄清吏治;薄徭轻赋,施行仁政;君臣相佐,再致中兴。”

  不论朱厚熜曾如何评价“弘治中兴”,杨廷和的思路是不会变的。

  他现在说的,也代表大多数文臣的利益。

  总而言之,不要折腾,让他们这些“贤臣”来代为牧天下。要亲自和贤臣们打交道,听贤臣的建议治理天下,不要被小人撺掇着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全是老套路,多少年以前尧舜圣君在位时就是这么干的,君臣穷尽一生的目标也只不过是回到过去传说中的时代。

  朱厚熜轻叹了一口气:“这朝会若是一直如此说些虚的,那么以后不开也罢。”

  杨廷和大惊失色,其他重臣也好不到哪去,顿时又全都跪了下来。

  “陛下!何出此言?历朝历代,君王勤勉视朝则天下大治。如若不然,则奸佞横行,百姓罹难。臣之言有何不妥,竟令陛下有此谬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shu9.com。笔书小说网手机版:https://m.bish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